夏日绝句的古诗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

2022-11-08 21:33   geyange.com

夏日绝句的古诗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

李清照的一首诗,明代《诗女史》卷十一录:

乌江

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
明代《彤管遗编续集》卷十七、明代《名媛诗归》卷十八录、明代万历《章丘县志·艺文》:

夏日绝句

生当为人杰,死亦作鬼雄。

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
可知,李清照的这首诗,明代即已经衍化成2个不同的版本,题目一作《乌江》、一作《夏日绝句》。正文前2句,一作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”,一作“生当为人杰,死亦作鬼雄。”;后2句,2个版本相同,皆为为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”无论哪个版本的正文,皆不言及夏日,(项羽乌江自刎发生在夏历十二月、冬季,非夏季。)故:后人不可能根据诗的正文另起题目为《夏日绝句》,也不可能由题目《乌江》衍化为《夏日绝句》,李清照的这首诗原题目应就是《夏日绝句》,夏日乃此诗创作时间;题目《乌江》,应是后人根据此诗的后2句而另起题目为《乌江》。在了清代,此诗又有1个版本,题目作《夏日绝句》,正文则与《诗女史》所录相同,现在此诗流行版本本依从清代的这个版本,此不赘述。李清照的这首诗,其实并非为特为歌颂项羽而作,但中国的文人,从司马迁到当代的众多学者,都有极深的项羽情结,后世文人视此诗为李清照献给项羽的赞歌,如当代著名历史学者王立群就这样解读李清照的这首诗:诗题叫乌江,那就说明这首诗一定是写楚霸王项羽的;李清照在这首诗中间说,一个人活着,就要像项羽一样当人杰;“人杰”、“鬼雄”这两个最美好的词,李清照都给了项羽;前两句是赞扬项羽,后两句说明我为什么要赞扬项羽;杜牧、王安石、李清照都写相同题目的诗,李清照《乌江》立意极高,远远高于以咏史出名的文学家杜牧、政治家王安石,高于所有歌颂项羽的文学家。

王立群: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讲解

由于历史上众多文人对项羽心驰神往,改《夏日绝句》为《乌江》也就分分钟都可能。

宋庄绰《鸡肋篇》卷中载:“时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诗以诋士大夫云:‘南渡衣冠欠王导,北来消息少刘琨。’又云:‘南游尚觉吴江冷,北狩应悲易水寒。’后世皆当为口实矣。”而庄绰却只字未提及更为震撼人心的“生当为(/作)人杰,死亦作(/为)鬼雄。”合理的解释应是庄绰《鸡肋篇》完稿时,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尚未创作发表出来。庄绰《鸡肋篇》自序署明:“绍兴三年二月九日”,这是书稿初成时间,书中多记绍兴元年前后事,最晚及绍兴九年十二月李光忤秦桧事,为书稿初成后续写。大略判断: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创作时间在绍兴九年之后。

徐培均考:“此诗当作于建炎三年(一一二九年)四、五月间。据清照金石录后序,赵明诚‘建炎三年己酉三月罢(建康),具舟上芜湖,入姑孰,将卜居赣水上。夏五月,至池阳。’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,位于建康(今南京)姑孰(今当涂)之间长江北岸,为清照舟行必经之地。赵明诚于本年三月罢守建康,当于夏四月以后启行,其经乌江,亦当在四、五月间,故绣水诗钞题作夏日绝句。”(徐培均《李清照集笺注》)。徐培均这里所写的《绣水诗钞》,于清道光乙巳年由章丘文人吴连周等编纂。徐培均故意掩盖此诗题目明代作《夏日绝句》多于作《乌江》的事实,言晚至清道光乙巳年此诗“题作夏日绝句”,实际上是有意将此诗题目以《乌江》为正宗。

颇疑徐培均考证失实,乃不厌恶其烦而细考之。

审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原文“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罢,具舟上芜湖,入姑孰,将卜居赣水上。夏五月,至池阳。”,“春三月罢,具舟上芜湖”正解应为:},显然曲解李清照原文本意。

再考史实,导致当时赵明诚遭罢、不用的原因是“缒城宵遁”事,赵明诚“缒城宵遁”事发生在建炎三年二月甲寅(初五),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:

按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,结合《金石录后序》记载,可推知赵明诚当时不是被罢建康守,而是被罢“移湖州”、不用。《金石录后序》又记载:“夏五月,至池阳。被旨知湖州。”可知赵明诚因“缒城宵遁”事遭罢、不用两个月后又获任命,惜未到任即病逝,年仅48周岁,独留时年48周岁的李清照孤身成嫠妇。

建炎三年三月初五,发生“苗刘兵变”,赵构被逼“禅位”给3岁的儿子赵旉。四月初一,兵变被平定,赵构复位。兵变期间,朝廷已经陷于瘫痪,苗、刘又都是大老粗,面对各地将领纷纷勤王平乱,已经焦头烂额,而皇帝幼不更事,不可能有议罢官员之事。故,赵明诚“三月罢”当发生在三月初一至初五。赵明诚被罢、不用,脸面尽失,可以说很难继续在建康城多呆1天了,几乎没有可能拖到四月之后才启行。从建康至乌江也就几十公里,乘船用不了几个时辰就到了,而该年于四月初十二才立夏(平气立夏,宋历用平气),即使四月初八之前启行,到乌江上岸滞留3天,也会在立夏之前离乌江而去。建炎三年,李清照夫妇若有吊项羽庙事,当在春天,在夏天的可能性极接近于0。徐培均、王立群等指此诗乃李清照在乌江吊项羽而作,殊不足信。

附寿星万年历截图:

哪么,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创作于哪一年的夏天呢?鄙人查考史籍,《金史·本纪第四》载:金皇统二年,“四月丙寅,以臣宋告中外。”《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·宋纪一百二十五》亦载:宋绍兴十二年四月,“丙寅,金国以臣宋告中外。”金国所谓“中”,是指金国本国,时金国掩有中土,所谓“外”,指与金有使节往来的宋、夏、高丽等国家。四月丙寅之次日四月丁卯为是年之平气立夏日,以此为线索,鄙人初步猜测:此诗题目标明夏日,而正文却与夏季节候毫不相干,似乎文不对题。鄙人推测,此诗题目所写的夏日,并不是从节候的角度泛泛而指夏季的日子,而是从历法纪日的角度,特指写此诗当日为当年立夏日,《夏日绝句》为立夏日写的绝句。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很可能是绍兴十二年“四月丙寅(初三)”之次日丁卯(初四)、立夏日,对应公元1142年5月1日。后面再论证当时统元历立夏日在四月丁卯:

通过网上请教老师,查找资料,获得科普:

寿星万年历是一款【采用现代天文算法制作】的农历历算程序。含有公历与回历信息,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公、农、回三历之间的转换。寿星万年历作者:许剑伟。

在过去几百年中,寿星万年历的误差是非常小的,【节气时刻】计算及日月合朔时刻的【平均误差小于1秒】。

其中范围内,故可认定本主题帖讨论农历时间在寿星万年历标注的干支准确无误、与公历对应时间准确无误。

现代(定气)立夏节气在5月5日~5月7日,寿星万年历标注的1142年(平气)立夏日在5月1日,两者概念有所不同,不能混为一谈。寿星万年历1645年之前标注立夏的是平气立夏。寿星万年历标1142年4月29日有绿色菱形符号,光标指到会显示文字“定立夏”,与5月5日~5月7日范围有漂移,并非错误,这是由于公历1582年前,4年1闰,1582年起改为397年1闰,1582年10月减掉10日,仅置21日,所造成的。

纪元历于崇宁丙戌年/1106年颁行,至建炎己酉年/1129年,使用时间只有23年,积累误差不会多,网上找到资料:

元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,距纪元历颁行已经174年(纪元历实际已于1135年后停用),用纪元历计算的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年/1357冬至日为己未日25刻,与实际测量值己未日6刻在同一日内,相差25-6=19刻,只有4个多小时,误差不是平均增长的,而是越积越大的,因此,历法使用23年时,误差比使用174年时要小很多,远远小于4小时。寿星万年历用现代天文计算元至元十七年冬至为十一月己未日(廿一日)01:56:55。可断定,纪元历建炎戊申年/1128年的冬至时刻与寿星万年历现代天文计算值相差很小,冬至时刻确定了,来年的平气立夏节气也就确定了。因此纪元历建炎己酉年/1129年立夏(平气),与寿星万年历现代天文计算值相差也是很小的,也是远远小于4小时。故可以断定:建炎己酉年,李清照夫妇若有吊项羽庙事,当在春天,在夏天的可能性极接近于0。

至于统元历,是在1次发现纪元历预测日食不验之后改造的,理论精度应该高于纪元历,统元历行用31年,比纪元历行用29年多2年,其实际误差应不大于纪元历,若被发现明显误差会改造新历。统元历于绍兴丙辰年/公元1136年颁行,到绍兴壬戌年/公元1142年,仅使用6年,统元历壬戌年/公元1142年(平气)立夏,应与寿星万年历用现代天文计算出的(平气)立夏非常接近。

经农历吧专业老师热心指教,鄙人稍通茅塞,不揣浅陋,自己动手计算,推断出统元历1142年立夏日在“四月丙寅,以臣宋告中外”之次日丁卯/公元1142年5月1日:

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的时间是绍兴十一年十一月,其中一项表面上重要的内容就是宋方以杀岳飞、向金支付巨额赎金、向金割让大片领土,换取金国放赵构生母韦氏扶赵构生父徽宗灵柩归南宋,为此,主和官员纷纷称赞赵构“孝道”,这也成了南宋朝廷屈辱卖国的道德遮羞布。赵构生母韦氏扶徽宗灵柩南归的出发日就是绍兴十二年四月丁卯、立夏日,这应是宋与金和谈中宋方提出、金方应允的。金国囚禁宋徽宗、钦宗二帝及眷属的地方为五国城,位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西北部,全年寒冷时间长,暖和、热的时间短,现在东北有钱人都还纷纷往海南岛跑。宋方应是有意选择立夏日、天气转暖之时,让韦氏扶徽宗灵柩开始南归。南宋不可能将绍兴和议全部内容公开,但却可以将金国将于立夏日放韦氏扶徽宗灵柩南归作为好消息公开。

《宋史·本纪三十·高宗七》记载:“(绍兴十二年),夏四月甲子朔,遣孟忠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,王次翁为奉迎两宫礼仪使。丁卯, 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,金遣完颜宗贤、刘祹护送梓宫,高居安护送皇太后。”

绍兴十二年,四月甲子朔(初一),宋高宗遣孟忠厚北上金国迎护梓宫(徽宗灵柩),王次翁北上金国奉迎皇太后。显然,四月甲子之前,金国已将释放韦氏扶徽宗灵柩归宋的日期告知宋方,宋高宗才会派人北上迎梓宫、皇太后于南归途中。李清照极可能知道甚至眼见孟忠厚、王次翁为礼仪使出发北上金国。

李清照写《夏日绝句》的历史背景,极大概率是屈辱的【绍兴和议】执行中、南宋君臣一片庆贺声中。李清照在悲愤交加中,写下这首震古烁今的《夏日绝句》!

宋绍兴十二年四月初一,遣孟忠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,王次翁为奉迎两宫礼仪使。

金皇统二年(宋绍兴十二年)四月初三,以臣宋告中外(金为中国,宋成了外藩)。

金皇统二年/宋绍兴十二年,四月初四、是日立夏,宋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。(前提是宋满足金的要求:杀岳飞;巨额赎金:割让大片领土。)

对于有人毫无根据地说【所以这首诗的“爱国主义”说,可能完全不是李清照的本意,有可能这诗只是李清照读到项羽的传记时的随感而已。】,必须予以驳斥。如果李清照没有写过其他相关联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主题的诗篇,上面中括号内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。李清照此诗与李清照自己之前所写的爱国诗句“南来尚怯吴江冷,北狩应悲易水寒”、“南渡衣冠欠王导,北来消息少刘琨”,思想上完完全全一以贯之,因此,李清照此诗抒发极其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是不容置疑的!李清照从少年至暮年,都写过抒发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。在李清照传世作品中,以爱国主义题材份量最重。

《夏日绝句》与李清照爱国词作名篇《永遇乐·落日熔金》有相类似的背景,都是写于士大夫官员及眷属们欢庆屈辱的和平气氛中,都是写于节日。但《夏日绝句》写得猛烈震撼,《永遇乐·落日熔金》则写得婉转断肠。

鸣谢农历吧的老师指教:求教大神:寿星万年历1142年立夏在5月1日,是否正确?

以上相关“夏日绝句的古诗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当写于金“以臣宋告中外”之次日立夏”内容,关注我们,带你见识更多国学文化。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最近更新

站长推荐

猜你喜欢

标签列表

取消